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

seo三人行 > 新闻信息 > 正文

哈爾濱市大力發展綠色農業、做強“農頭工尾”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

网络整理:07-21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

原標題:從“天下糧倉”到“綠色廚房”

“耕耘成就夢想,奮斗收獲幸福。”70年的歲月變遷,哈爾濱上演一場從“天下糧倉”到“綠色廚房”的華麗變身。

農業農村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,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,提高土地效益﹔成立農村合作社,農民抱團闖市場﹔種植高效經濟作物,提升產出效益……發生在黑土地上的系列發展變革,讓冰城農業肩負起新的責任與使命。

2016年5月和2018年9月,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到黑龍江考察,他強調,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。

“中國糧食!中國飯碗!”牢記總書記囑托的哈爾濱人拿出實際行動,近年來大力實施“藏糧於地、藏糧於技”戰略,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。尤其在綠色農業的發展上邁出新步伐,截至2018年末,冰城綠色(有機)食品認証面積發展到1030萬畝,約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1/3﹔全市50畝以上設施蔬菜標准園區發展到63個﹔全市“三品”認証數量達到1791個,獲得名牌產品企業154家。

做大做強“糧頭食尾”“農頭工尾”,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,延長產業鏈,提升價值鏈,推動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。冰城為農業的持續發展抹上濃厚底色。

米袋子

寒地黑土勁吹“綠色風”

5月24日,方正縣佳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塊稻田裡,一台施肥機正在增施有機肥,不遠處,漚制好的農家肥堆成了“小山”。合作社農戶正奮力揮舞鐵鍬,往田裡拋撒農家肥。

田邊,合作社理事長李亮拿出一本《生產檔案》,減去的化肥量、施有機肥量、用什麼農藥……每項生產情況都記錄在檔案中。“鄉裡的農技推廣干部不定期來檢查檔案,馬虎不得。”李亮說。

方正縣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發源地,經過20多年發展,方正縣總結出了“統一品種、統一生產規程、統一投入品供應及應用、統一田間管理、統一收獲”的“五統一”生產管理制度,當地水稻優質品種率達100%,綠色食品稻米的售價高於普通稻米20%以上。

“這兩年,水稻產量非常好,而且不愁銷路,我們隻要把水稻種好,腰包肯定鼓。”合作社種植戶姜全友信心十足。姜全友前年入股合作社,合作社與東北農業大學、省農墾科學院等單位合作,充分發揮科技優勢,聘請專家指導,生產全過程嚴格按照國家有機食品的標准統一管理,並植入追溯系統,客戶、消費者可通過監控系統隨時查看各個生產環節。秋季合作社統一回收水稻,精細加工后包裝,通過網絡、實體店銷售,成品米價格每斤可達6.5元。

發展綠色農業,不但農戶增收,企業更得利。走進方正縣秋然米業稻米加工車間,你會看到,整個加工流程稻米不落地,全程無污染,每一粒稻子變大米都像在“選美”,整個灌裝打包過程都由機器人完成。

“打好‘綠色’牌,我們的大米更健康、更好吃,這才能以訂單的形式打進南方市場。”秋然米業董事長顧冰鬆說。這家始建於1988年的民營企業幾經起落,近年來,在冰城綠色農業崛起中看到了巨大商機,煥發出更大活力。

早在2006年,該公司就與1300戶會員農戶簽下訂單2萬畝。其中,綠色富硒米和特殊水稻1.4萬畝,並以每市斤水稻高出同期市場價0.04元收購,農戶共增收50萬元。隨著不斷發展壯大,如今秋然米業自有基地1萬畝,訂單面積30萬畝,其中,富硒水稻面積10萬畝。公司與會員真正成為利益共享的共同體。

顧冰鬆說:“如今黑土地上勁吹‘綠色風’,種糧輕鬆,賣糧有底。”

菜籃子

農業轉型算出“綠色賬”

冰城不僅有米袋子,菜籃子也不遜色。北菜南運,“綠色”意味著無限商機。

過去,走進賓縣村屯,家家戶戶院裡都有巨大的苞米樓子,祖祖輩輩種玉米、賣干糧。如今,走進賓縣永和鄉,看到最多的是一棟棟大棚。青翠欲滴的辣椒、頂花帶刺的黃瓜、嫩綠細長的豆角、鮮紅鮮紅的西紅柿、紫色發亮的茄子……大棚內生機盎然。永和鄉作為“糧改菜”工程的龍頭,積極探索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產業,為賓縣農民調整種植結構、開辟豐產增收新路徑打開了又一扇門。

“今年黃瓜的地頭價是每斤0.7元,運到哈爾濱消費者手裡是每斤1元,畝產能達到1萬斤,我平時還種點香瓜啥的,比種糧食效益好太多了。”永和鄉農民徐有告訴記者,受永和菜業帶動,他從2013年開始租用永和蔬菜大棚加入設施蔬菜種植,30畝大棚的年租金是6萬元,全年農資成本為7萬元,人工成本為5萬元,正常年份的純收益可達35萬元。穩定豐厚的收益讓徐有的臉上寫滿幸福。

2009年,哈爾濱永和菜業公司總經理李慶堂在永和鄉流轉了3000畝土地,創建了綠色無公害設施蔬菜基地和哈爾濱永和菜業公司,如今永和菜業已經擁有10棟現代化溫室、118棟“1000平方米綠色有機蔬菜大棚”,打造全程可追溯的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,實現蔬菜生產加工、冷藏儲運、市場建設、物流配送鏈條式發展。

在永和蔬菜基地,還有大片的空地和空棚,與其他棚內果蔬擁擠形成對比。“就要養地了。”李慶堂說。原來,基地每年都必須有300畝耕地通過施用有機肥、深翻野草進行休耕養護,保障黑土有機質含量,進而實現蔬菜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。

“埋頭苦干,看天吃飯”的農業老黃歷翻篇了。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,賓縣人打開了創新發展思路,探索轉型,農業提質增效算明白了“綠色賬”。

果園子

“農頭工尾”延伸產業鏈

用大榛子油炒菜有多香?用大榛子做的去疤痕精油有多牛?還有大榛子板材……在通河縣,大榛子產品即將成為“拳頭”打向市場,這背后是一條“農頭工尾”綠色產業鏈。

站在自家的榛子林裡,通河縣富林鎮三寶村的鄭民,向來訪者傳授他的致富“榛”經。這個曾經苦苦尋找致富門路的“不安分村民”,如今借助大果榛子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“明白人”。

通河縣地處小興安嶺南麓,全縣林地面積超過40萬公頃,山區土壤貧瘠,當地農民曾祖祖輩輩靠種玉米、大豆為生。“那時年景好一畝地也就掙二三百元,年輕人娶不上媳婦、養不起孩子。”鄭民說。為了過上好日子,“不安分”的鄭民跑到遼寧、吉林等地取經,經過反復比較,相中了適合寒地種植、產量高、市場前景好的大榛子。首批收獲的榛子讓鄭民和鄉親們都“瞪大了眼”,大果榛子平均畝產三四百斤,每斤30多元且供不應求,畝產效益比種大豆高20多倍。

“以前通河的山坡地雨天泥水四處淌,種了榛子樹,小雨不見水,大雨清水流。”鄭民說。既能調整產業結構富民,又能保護綠水青山,看准了大果榛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,通河縣經過反復論証,把這個產業確定為立縣的支柱產業之一。

Tags:綠色(2)天下糧倉(1)綠色風(1)榛子油(1)綠色農業(1)設施蔬菜(1)田間管理(1)

转载请标注: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——哈爾濱市大力發展綠色農業、做強“農頭工尾”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