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

seo三人行 > 新闻信息 > 正文

李龙王民俗文化考

网络整理:09-02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

  1、李龙王传说的历史考记
  文登秃尾龙李老爷及其母郭氏,明朝即有传说。及清康熙时修志,记有一段故事,列入“文登怪异”一目。“怪异”是说出现的一些超乎常理的怪异现象和事情。康熙志修好后未刊印,直到雍正乙巳年才修订刊印,因此被称为文登雍正乙巳志。
  雍正志“怪异”记曰:“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。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厓,感而有娠 ,三年不产。忽一夜雷雨大作,电光绕室,孕虽免(娩),无儿胞之形。后每夜有物就乳,状如巨蛇,攀梁上,有鳞角,怪之,以告郭。郭候其复来,飞刀击之,腾跃而去,似中其尾。后其妻死,葬山下。一日,云雾四塞,乡人遥望,一龙旋绕山顶。及晴,见冢移山上,墓土高数尺,人以为神龙迁葬云。后秃尾龙见,年即丰,每见云雾毕集,土人习而知之,因构祠祀之。后柘阳寺僧取龙母墓石,风雨大作,雹随之,其大如斗,寺中尽黑气,咫尺不见,周围里许,二麦尽伤,独龙母庙花木皆无恙焉。”
文登神龙传说非常久远,文登光绪志记云:昌山,俗名回龙山。金史《地理志》:文登县有昌山。《一统志》作昌阳山,一名巨神山,在城西南三十里。山有巨神龙,自汉已著灵异,建祠山上。《寰宇记》引宋永初《山川记》之《郡国志》载:昌阳县有巨神龙,有祠,能兴云雨,崔炎避黄巾贼于此山。《齐乘》记:昌山在文登县西南三十里,有巨神龙祠。自明以来,昌山之名亡,昌山神龙亦失所在,遂移祀神龙于县南四十里之柘阳山(原注,此即今俗所称秃尾李龙王也,修志者不考古籍,乡里相传,遂多异说)。康熙五十三年,龙见于宋村之北山。一时阖邑閧阗,立庙山巅,改名回龙山。自是又移神龙于昌山。每岁三月初二日,俗传为龙母诞辰,妆演杂剧为龙母上寿,香火之盛,甲于东方。道光二十八年,山东巡抚徐奏请,敕加神龙封号,奉旨封“溥惠佑民”四字,神龙遂列祀典。
  清代进士、邑人于克襄于道光间所著《铁槎山房闻见录》对李神龙亦有记载,书中写道:丛少保兰,初通籍时曾为贵溪令,尝于张真人处遇同乡李龙神,曾求公向真人缓颊,欲回家视其母。公为代请。真人曰:“此非不可,但易遵海滨而行,免伤禾稼耳。”忽霹雳一声,神龙已不见矣。后公每暑日徒行,顶上必有乌云一块相覆,即神龙之报也。
  文登神龙之传说,亦可见于金岭寺碑之记载。文登金岭寺在城东南三十里鸺鹠(xiu  liu)山上,山有石佛像,三大石佛居中,旁列小石佛六,建置无考,有金泰和二年残碑云:“承安三年正月十六日,山中烈火方炽,忽见神龙升于烟焰,此后常有龙相应而起,迅雷烈风,左右居民望之股栗,无不嗟异,岂非香火之地,神物为之护持……”
  关于文登“龙异”一说,《道光志》记云:“康熙四十七年,黄山东顶有石砌龙王庙。戊子夏大旱,里人祷雨不应,因出恶语,污以秽物。俄顷黑云起,风雷大作,烟雾四塞。云散后,见死者数人,有一人为大石压死。”“雍正初年,火前村大雨,有龙斗于空中。雨霁,姜某者于山中得一物,大如箕,圆如金钱,晶莹如美玉,或谓此龙鳞也。”“咸丰十一年,龙现于界首集北,邑人建显龙庙以祀之。”
  龙母墓在柘阳山上,柘阳一说为遮羊,民间故事有此一说。“羊”、“阳”同音,古“三阳开泰”,即画三羊。羊又为龙母所牧之畜,柘为桑柘,养蚕之灌木,黄帝之妻缧祖,教人以柘养蚕纺织。今文登仍多有养蚕者,除桑柘蚕外,养柞蚕者亦多,这很可能与先祖养蚕有关。
  2、李龙王传说的姓氏演变
  秃尾龙一开始并不姓李,而是由郭姓妇所生,后来又改为毕姓妇所生,最后才为李姓妇所生,此后一直姓李,成为名闻遐迩的李龙王。关于郭姓妇生秃尾龙,起因当在宋金时期。那时文登出了个著名文人叫郭长倩,为进士,官至秘书少监、礼部郎中,修《起居注》,著有《昆嵛明道集》,享誉乡里,郭姓遂受尊崇,邑人创龙,当为郭姓。康熙末,北平大兴人王一夔来文登任知县,将龙母坟移至文登棋山三里庙山顶,至今尚存。文革前采石者,无人敢毁其址。山前之河名为郭家河,亦可知由郭龙母而来。于霖逢的光绪本《文登县志》又称其为宋家河,即送驾河之误,因传说驾山与秦始皇驾舆经过有关。河对面为秃龙崖、龙母坟,中间一段河称抱龙河,与柳林河汇合。邑人毕*有观音庵碑文可证。但这些都被于霖逢为适应勘舆家(阴阳先生)之言而更改,抱龙河遂移名于城东之护城河而名之。我在八十年代末曾撰文详述《抱龙河疑案考补》,原市志办主任初钊兴先生亦有《抱龙河疑案考》,对郭家河详有介绍。
  郭龙王之所以改为毕龙王,是因为后来毕姓成了文登的要姓。有关毕龙王的记载,可见袁枚《子不语》一书中的记载。《子不语·秃尾龙》中写道:“山东文登县毕氏妇,三月间沤衣池上,见树上有李,大如鸡卵,心异之,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。采而食焉,甘美异常,自此腹中拳然,遂有孕。十四月产一小龙,长二尺许,坠地即飞去,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。父恶而持刀逐之,断其尾,小龙从此不来。后数年,其母死,殡于村中。一夕,雷电风雨,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。次日视之,棺已葬矣,隆然成一大坟。又数年,其父死,邻人为合葬焉。其夕,雷电又作。次日,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,若不容其合葬者。嗣后,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,祈晴祷雨无不应。此事,陶悔轩方伯为余言之。且云偶阅《群芳谱》云:‘天罚乖龙,必割其耳,耳坠于地,辄化为李。’毕妇所食之李,乃龙耳也,故感气化而生小龙。”观其故事情节,较雍正志有改进,但言毕氏妇,因其时文登毕氏昌盛。邑人毕*,时称“东海宗匠”,为文登学执牛耳近三十年。其长子毕宿焘乾隆进士,官至吏部山西司朗中。宿焘之子所*任知府,所辑为四库馆眷录。毕*次子毕宿庚为知县,宿庚所生四子均为官。
  袁文所提陶悔轩,即名士陶易,字经初,号悔轩,威海城里人,1752年中举,由知县升任知府,有政绩。陶悔轩与袁子才友善,他向袁所说,亦可见文登与威海所言李龙爷之不统一。陶后升任江苏布政使,“方伯”为其官职的尊称。时东台县文人蔡家树告发同乡举人徐述夔,称其所著《一桂楼诗集》中有“清风不识字,何必乱翻书”、“夺朱非正色,夷种却称王”等诗句,诬其有抨击朝廷、反清复明的思想。陶怕此案株连无辜,未予审理,说:“人都早死了,其言未必真心反朝廷。”蔡家树对此判不满,又赴学政衙门控告,提督学政刘墉上报朝廷,陶易被捕,押送北京,革职论斩,徐氏一门灭族,成为一大文字狱。陶极度悲愤,途中病发,至京十日而卒,归葬威海钦村(见旧《威海志》)。
  有关袁枚毕龙王之说,在王士祯的著述中也有所载述。王士祯在其《池北偶谈》中记道:“文登诸生毕梦求,九岁时嬉于庭,时方午,天宇澄霁无云,见空中一妇人,乘白马,华鞋素裙,一小奴索马骆,自北而南,行甚于徐,渐远乃不见……”后又传为生龙,袁枚采入《子不语》。
  郭龙王被改为毕龙王,又为什么改为李龙王呢?这就牵涉到了道家文化。古人谓圣人无父,老子遂指“李”为姓。文登龙初为郭氏妻所生,后改为李姓妻所生,遂与道祖同姓,从而提高了秃尾龙的身价。山前村又有李姓人,遂就转为山前村李姓妇所生。不管是郭姓妻所生,还是李姓妻所生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,那就是龙父之名一直都没有言明。后人撰故事,多将龙父撰为山东村李田子,其根源在于宋村田滋河。田滋河源出南曲屯庄、南北神格庄,南流经回龙山东小炉村西,又南流台上村、山东村。据史料记载,康熙前田滋河名为天子河,道光后方改名为田滋河。“田子”实为“田滋”之谐音。
  3、李龙王的祭祀活动
  李龙王是正义的象征,是替天行道的化身,因此文登人民非常信奉李龙王,有关祭祀活动也都非常隆重。回龙山是文登龙的发源地,也是李龙母的安葬地,这里的庙宇最为壮观,古时每年三月初二都要在这里为龙母举行盛大庙会,庙会一直持续到三月初六,然后转到文城棋盘山三里庙继续进行,直到三月初八方能结束。清康熙间知县王一夔来文后,即兴修孔庙和申子墓,并将文星石由鲍捷来花园移往三里庙,大兴文化事业。时李龙王传说盛行,为县城官民祭祀方便,王知县特在文城建龙母庙、龙母墓,大兴山会庙会。后来庙会越办越大,越办越多,很多农田便在春天旷日持久的庙会里给践踏了,于是整顿庙会便成了当务之急。有一年,昌山前后八村的村董会长一夜间都作了同样一个梦,称龙母托梦说要回昌山,于是文城及柘阳山庙会都迁往昌山。但为县城官民方便,文城仍保留小规模祭祀活动。
  六月初八日,是秃尾李龙王的生日,届时家家户户都要蒸大饽饽,以供奉神龙,祈求普济四方,风调雨顺。六月初八是个雨节,大多年份那天下雨,文登有谚语云:“初八不下看十三,十三不下半冬干。”意思是说,六月初八如果不下雨,那就要看六月十三下不下雨,六月十三若还不下雨的话,那就要旱上半个冬天。关于求雨活动,还有段离奇的传说。据文登县道光志和光绪志记载,清朝道光年间,文邑东南有一龙王庙,天旱久不下雨,乞雨不灵,干旱益甚,愚民多出言不逊。最后一次求雨不得,一伙村中恶夫,竟将屎尿乱泼龙母像,并漫骂不止。少顷狂风骤至,飞砂走石,五个领头滋事之人,具为巨石砸死。
  有关神龙祭祀活动,一直到民国年间仍很盛行。《餐霞斋集》一书载有清光绪举人张燕春所撰《蟠龙山创建龙王庙碑记》一文,文中写道:“案《金·地理志》:‘文登县有昌山,在城西南三十里。山有巨神龙,自汉已著灵异,建祠山上。’《寰宇记》引宋永初《山川记》云:‘《郡国志》:昌阳县有巨神龙,有祠,能兴云雨。’可见神龙之祠由来已久。及清道光二十八年,山东巡抚徐奏请敕加神龙封号,奉旨封‘溥惠佑民’四字,神龙遂列祀典。此吾邑龙王庙所以由日盛也。今蟠龙山西北距城六十里,旧有玉皇庙,自乾隆年间修后,至光绪三十年,物换星移,风皴日蚀,梁桷陊(堕)剥,图像 *  *(yi  mei),会首曹永修因庙有存款,慨然重修,凡大殿山门之 * (diao)危者葺之。瓴*甓*之缺坏者剔之,尊像之零落不完者修饰之,不数月而功告竣。及民国三年,创办初级小学于此,已有古迹,以兴党庠,意良善矣。及十五年,又以龙王之作云雨泽被苍生,不为立祠,不足以竭虔妥灵,爰为创建庙貌,以慰春祈秋报之思。庙中主持岳永清及其弟子王元兴,以曹君之督工建筑,其劳不可没也。因倩人*余为文以记其事。余谓民者神之主也,神龙起东方,得造化生生之元,真云行雨施而天下平者,亦好生之德为之也。凡我下民,果能以至诚感神,则作善降之百祥,丰年之庆,岂有慨哉!爰述建筑斯庙之颠末,而系之以诗,其词曰:‘前朝祀典,厘定维精。曰兴云雨,维神之能。飞龙在天,功翊大生。人道事之,栋宇以弘。非壮观瞻,明神所凭。肃然风来,星轺云*。降福穰穰,万世其承。’”
  文登人民之所以崇龙信龙,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。在那落后的农业社会里,若能风调雨顺,农民就能丰收,生活就有了保障。那时人们为了生活的幸福,往往要借助于神灵的保佑。当时乞盼能有自己的“龙”,保佑一方丰收,是人们最大的心愿。文登的李龙爷,影响面很大,东北及黄河两岸、胶东各县,都来为龙王母和龙王爷赶山会,以求神龙保佑。山会期间,经商的人们也都云集文登搞贸易。在七八天的山会中,人们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,而且也得到了物质上满足。
  4、李龙王传说的庙宇楹联
  随着李龙王传说的兴起,有关李龙王和李龙母的庙宇宫观也纷纷兴建了起来。文登昌山神龙庙,其匾额为“溥惠佑民”,为道光帝亲笔题封。文城三里庙龙母殿之匾额为“德侔富媪”。西龙格南五龙庙之匾额为“护恃民命”,为乾隆时铁保所书。据说,原户部主事刘重选门内嫂子在铁保家任奶娘,后为女管家。铁保母有疾不愈,刘氏告请回乡到五龙庙为其许愿,祀求龙王即可治病。刘氏回家后即到庙中烧香磕头,许愿祷告。待她返京时,铁保母已病愈体健了。刘氏遂求铁保母告铁保为五龙庙题匾,铁保慨然题书“护恃民命”四个大字。铁保为清乾隆时期三才子之一,曾任过兵部尚书和两广总督,因此铁保的题字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。五龙庙宣传孝道,专惩不孝之徒。据传,古时有一农民过河,只背其妻不背其母,其人当即被五龙撕得七零八碎,以警不孝。庙里塑五龙,盘柱绕梁,一人血肉淋漓,服装飘零,甚为惨烈,年少者不敢瞻视。
  文登的龙王庙和龙母庙非常多,仅我们知道的就有:侯家柘阳山龙母坟、龙母庙,花石山的李龙爷庙、龙母大殿,宋村昌阳山神龙庙,文城棋盘山龙母庙、龙母坟,文城西楼神龙庙,文城崖子头的龙母庙等等。这些庙宇都题有门联,对李龙王、李龙母极尽赞颂。侯家花石山龙母殿前戏台联云:“岁亦无恙耶,民亦无恙耶,天听民听,至理何分新旧调;谓韶尽美矣,谓武尽美矣,古乐今乐,大家总爱太平歌。”文城棋盘山龙母庙额题有横匾榜书“德侔富媪”四个大字,大门题联为“风调雨顺,海宴河清”。文城崖子头龙母庙的题联为:“云归晚结承欢象,雷响时闻问寝声”,可谓形象地表述了龙母与神龙的情结。境内其它龙母庙、龙王庙题联分别为:“万载风云新集会,千年雷雨旧经纶”;“清流永百世,甘泉惠万家”;“御四海济苍生功能配社,驾六龙享庶物德可参天”;“顾四境风调雨顺,祝八方海宴河清”;“水能润万物,泉可滋众生”;“五行功司水,八卦德为坎”等。
祷雨是文登人民久旱必行的祈祷活动。届时由联村庙会出头组织人员,抬着牺牲、果品等祭供,敲锣打鼓、吹奏乐器、演唱大戏等为神龙祷告。主祭人一般为会首出面,他双手端举事先用黄表纸楷书的祭文向天宣读。

祷雨祭文

Tags:文登(2)文登网(2)文登传媒网(1)

转载请标注: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——李龙王民俗文化考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