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

seo三人行 > 新闻信息 > 正文

年产茶叶三分之一被送礼 扶贫产业也刮“人情风”?

网络整理:06-29 点击提交给百度收录

  年产茶叶三千斤,三分之一被送礼

  越穷越送:扶贫产业也刮“人情风”

  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扶贫产业正给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但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,一些地方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刮起了“人情风”:一些瓜果养殖等特色产业,存在“人情送礼”行为;部分地方以“人情”或者帮助扩大品牌的名义,向前来学习、考察、调研的工作人员赠送“扶贫特色产品”。

  “轻量化”扶贫产业,送礼成常态  

  中部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山区乡镇,采取“企业+村民”的发展模式,以种植茶叶作为当地脱贫主打产业。引进的一家外地企业负责投资建设种茶、制茶基地,当地村民和贫困户通过栽培和采摘茶叶获得收入,企业所获收入除去成本外,部分利润还将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和贫困户分红。

  该制茶企业一位负责人给半月谈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:2017年上半年该基地开始栽培特色茶苗,当年实现产茶,年底共产茶3000斤左右,但企业最终只卖出2000斤左右。

  “剩余1000斤左右的茶叶,不是没人要,而是被作为‘人情往来’送掉了。”该制茶企业负责人说,按照人情常理,一些同行、协会或者一些单位,前来参观、学习、考察、视察,特别是第一次来的人,离开的时候,作为“主人”总得表示一下,每次数量虽然不会太多,但每人一包或两包茶叶肯定跑不掉,累积下来就不简单了。

  同样是种茶的一位合作社负责人坦言,他们也经常送茶叶出去,特别是一些领导前去调研考察的话,肯定也会赠送一点,至于收不收是对方的事。“反正多少都得送一点,除非你不开厂了,就不会送了。”

  半月谈记者发现,类似现象并非少数,尤其是在“轻量化”的扶贫产业中,例如瓜果茶叶等种植类产业和鸡鸭等养殖类产业中较为普遍。华南某省一家柑橘产业合作社负责人说,柑橘成熟的时候,前来考察的人也就多了,考察结束后,东道主会给回去的人带一点柑橘;番薯、辣椒等扶贫产业中也存在类似现象。

  一名村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,去年为了招待一行几十人的观摩团,村里提前到大棚里采摘,精心准备好两大桶瓜果供观摩团考察时品尝。离开时,村里还特意搬几箱到车上让观摩团带走。“这点东西也不值几个钱,上级部门给我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扶贫项目,我们都很感谢,想借机表示一下。”

  人情、宣传、推广等成主要理由

  “不送不好意思啊。客人来了,出于礼貌也总得带点东西回去吧,茶叶就是我们的土特产品。”上述中部省份这名制茶企业负责人坦言,这是基本的人情往来,只想把客人招待好,不能算是贿赂或送礼。

  部分扶贫产业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透露,送扶贫产品也有另一层考量,就是想借此机会宣传当地的产品,为扩大市场做推广。“有些人喝了茶叶以后感觉很好,可能会推荐给亲朋好友购买,这样也是一种潜在的宣传手段,就像一些店铺也会有送礼品推销的活动。”一名合作社负责人说,产业扶贫不能单纯依赖政策,最终是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,在优胜劣汰的氛围下,提升知名度非常重要。

  某些扶贫产业负责人表示,有时送礼也是无奈之举。一些领导虽然不直接开口,但会以玩笑的方式给出某种暗示,不知是真是假,面对这种情况就不得不有所表示了。一些贫困村“两委”成员还担心,上级部门来参观、考察,没点儿表示的话,很容易得罪相关部门,以后在扶贫项目配套和支持上可能会遇到麻烦,不如花点小钱送点土特产。

 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,一些干部借考察、参观、学习之名去贫困地区,实际上对他们富有吸引力的,除了湖光山色之外,还有当地的土特产。

  强产品,重廉洁

  “领导干部如果收受这些礼品,就违反了八项规定精神。”庄德水建议,要加强干部廉政教育,明确领导干部去考察调研,是了解实际情况,真正为老百姓干实事,而不能随意收受当地土特产。

  东部一位基层干部认为,领导干部考察扶贫产业时,如果觉得当地的农产品很好,可以自己花钱购买,或者帮忙找销路,这才是真正帮助当地宣传、帮助农民增收。该干部还提醒,部分干部切不可抱有“土特产不值钱,吃点拿点也没人知道”的侥幸心理,否则很容易沾染吃拿卡要的恶习。

  “在产业扶贫创业期,送礼这种推广手法无可厚非,但靠此创业做法,并不能保持这些产业的可持续。”庄德水说,作为人情赠送的一方,应该将精力放在练好基本内功上,只有把产品做好,才会有好口碑。重要的是要打出这些瓜果蔬菜产业的特色,真正把它们推向市场,实现增收。(半月谈记者 李雄鹰 陆华东)

Tags:送礼(22)扶贫(164)领导干部(17)茶叶(30)制茶(2)

转载请标注:我爱技术网_SEO三人行——年产茶叶三分之一被送礼 扶贫产业也刮“人情风”?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